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200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是集非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绣娘左拉汗,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
2023“欢乐春节”全球启动 成家班-龙韵武艺团“武”动新春******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 李双南)日前,2023年“欢乐春节”启动仪式暨“欢乐春节和合共生”音乐会启幕并面向全球线上播出,为观众呈现出一场传统与科技融合、古典与现代碰撞的中国文化盛典。其中,连续多年登上“欢乐春节”舞台的成家班-龙韵武艺团再次登台,与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古琴演奏家杨致俭等艺术家融合太极武艺、钢琴演奏、古琴演奏、街舞等艺术形式,共同演绎《太极随想曲》,跨次元碰撞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以及太极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悉,为贺岁新春佳节,成家班-龙韵武艺团同时参加了“欢乐春节”线上启动仪式的录制,并特别拍摄数实互生融合武剧《武者》(英文名《Kungfu of Today》)。该剧分为“功夫之晨”“天人合一”“行侠仗义”“战胜困难”“凝神静心”五大篇章,将于2023年春节期间,由中国驻外大使馆展示播出渠道和国内线上视频播放平台上映,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功夫的独有魅力。
在今年的“欢乐春节”启动仪式上,成家班-龙韵武艺团和陈氏太极传人陈炳等艺术家将“武”与“舞”有机融合,不仅展现了世界非遗太极拳的魅力,让观众们感受到太极“和谐共生”的真正要义,彰显启动仪式“和合共生”的主题,也通过武艺和街舞的碰撞、钢琴和古琴的共鸣,形成了多元艺术形态的的巧妙融合,令观众们拍手称快。
2023年“欢乐春节”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将再度覆盖全球,通过“春节”这一独具传统文化魅力的情感纽带,争取向世界提供更多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